注重民心
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下,许多军队有着掠夺民众的传统,攻城后常常进行长时间的抢劫和屠杀。比如,郭子兴的军队攻占亳州后,便大肆抢掠,无论是富裕的地主还是普通百姓,都未能幸免。然而,朱元璋则有所不同。在他攻占城池后,他严令禁止部下抢劫百姓,反而积极寻求当地富商的支持。富商只要交纳一定的财富,就能保证其家园安然无恙。这种做法为朱元璋赢得了广泛的民心,也让他在战争中少了许多不必要的敌人。
朱元璋还将所占土地分给贫苦的农民,帮助他们开荒种田。每当百姓自己开垦出土地,朱元璋便将这些土地分配给他们,这不仅让百姓的生活得到改善,也激发了他们的劳动热情。与其他起义军抢劫妇女、屠杀百姓时,朱元璋却从不允许部下伤害无辜百姓,甚至对被掠走的妇女,他会给予补偿,并将她们送回家。尤其是在河州,朱元璋亲自解救了大量被掳的妇女,这让百姓深深感激,纷纷传颂他的仁德,将他视为恩人。
严格的军纪
朱元璋对士兵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,他要求自己的部队在执行任务时,不得掠夺百姓。一则故事便体现了他的军纪严明。一次,他派遣500名士兵执行任务,而这些士兵由于缺乏食物,几乎忍饥挨饿,但却没有去抢夺百姓的食物。得知消息后,朱元璋心中十分难过,因为他认为,这些士兵如果饿死,就无法继续作战。然而,当这些士兵成功归队时,他们个个神采奕奕,根本没有饿死。朱元璋后来得知,这些士兵即便快要饿死,也没有动过抢夺百姓食物的念头。当地百姓自发给这些士兵送来了食物,朱元璋为此非常感动,并对这些士兵进行了表彰。
重视读书人
在元末的起义军中,许多起义领袖都看不起读书人,认为他们只是书呆子,不值一提。比如陈友谅就极度排斥学者,而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刀枪之上。然而,朱元璋却非常重视读书人,他始终认为,知识分子是国家强盛的基石。冯国用曾建议他将南京作为根据地,并向四周扩张;李善长则教导他要像刘邦那样深谋远虑,为日后建立大业奠定了基础。而大儒朱升更是为朱元璋提出了“高筑墙、广积粮、缓称王”的战略方针,这一建议为朱元璋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其他起义军将领,仍将读书人视为无用之人,甚至有的直接羞辱他们。而朱元璋则开始广泛征召读书人,想方设法培养自己的一支智囊团队。可是,当朱元璋统一了天下后,他的性格却发生了极大的转变,这究竟是为什么呢?
这主要源于朱元璋的复杂性格。其实,在他争夺天下的过程中,他一直在扮演一个温和仁慈的形象,以便获取民心。然而,统一天下后,他不再需要这种伪装,他开始展现出自己真实的性格:果断、严厉且冷酷。他不再掩饰自己视人命如草芥的一面。例如,之前提到的500名士兵差点饿死的事件,当朱元璋得知士兵竟未抢劫百姓时,他一度感到愤怒,认为这些士兵太过软弱。后来,他意识到这些士兵受到百姓帮助,于是口头表扬了他们,然而心中却并不完全满意。
同样,在鄱阳湖大战中,陈友谅大肆屠杀战俘,朱元璋为了维持自己仁君的形象,虽然给战俘金钱,并放他们走,但他对待战俘的态度并不一贯仁慈。而在高邮大战中,朱元璋则因放走战俘而痛斥徐达,认为他宽容过度。对于那些为自己打天下的功臣,朱元璋也未必全然感恩,像李善长这样奉献一生的臣子,最终也未能逃脱被杀的命运。
朱元璋甚至制定了一些极为严苛的法令,如禁止百姓随意流动,违反者会被拘捕甚至处以极刑。这一系列行为表明,朱元璋在成为皇帝后,展现出强烈的统治欲望和无情的一面。尽管如此,他依然继承了许多历代帝王的优点,成为一位在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象的君主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